论嫉妒的攻击性
张成扬
摘要(Abstract):
我国东汉学者王符最早指出嫉妒具有攻击性。这一结论被冷落了几近19个世纪,直至进入别世纪以来,现代心理学家们才先后认识到嫉妒的攻击性,却又流于进一步阐发。嫉妒攻击是指嫉妒主体有意伤害嫉妒容体的身体与精神的行为。嫉妒主体的挫折心理与补偿心理是攻击的内驱力。嫉妒攻击具有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即炉羡阶段的象征性攻击、妒恨阶段的轻度攻击和妒害阶段的强烈攻击。妒害阶段的攻击具有策略性、残忍性、形态复杂性和某种非理性等四个特点。
关键词(KeyWords): 嫉妒;攻击;阶段性特征;心理机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成扬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王符《洛夫论·贤难》,《百子全书》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789页。
- ②[日]三木清《人生论笔记·关于嫉妒》,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③(15)[日] 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100页。
- ④[日]诧摩武俊《喜欢和讨厌的心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 ⑤柯云路《嫉妒之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 ⑥⑩[日]宫城音弥《爱与恨心理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页、第138页。
- ⑦[美]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3页。
- ⑧[日]古烟和孝《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 ⑨[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7页。
- (11)[奥]阿德勒《理解人性》,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128页。
- (12)[日]斋藤茂太《女性的心理骚动·嫉妒》,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 (13)《半月谈》(内部版),1992年第6期。
- (14)(16)《文汇报》(合订本),1996年11月8日,1992年 4月 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