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文学与复仇精神论
王立
摘要(Abstract):
复仇精神是一个多层多维的组合作,其以个体深在的血族野性情结向外辐射,又吸收现实情境中家化国恨具体个别的感知因素,强化了原型与随机性意绪在主体自身中激发的冲动。传统复仇精神具有一种反文化模式、反正统的叛逆倾向,可以超过一时一事局限。作品所表现的复仇反抗一般是局部的,往往却因传播扩散,不断革生扩大的否定意识、离经叛道张扬正义反抗邪恶的精神,而带有全局性整体性,持续地给统治者自身造成严重的威胁,摇撼着其统治沙C理基础、社会基础。复仇的鼓动激发魔力,主要来自于我们这个文化系统对现实中恶的巨大否定力量,其是以对恶——非正义的毁灭,以及正义力量在这除恶务尽过程中不屈不挠意志,不惜代价的牺牲精神的讴歌,持久地释放出壮美与悲剧性等多重审美效应。
关键词(KeyWords): 复仇主题;复仇精神;美感激发力;文化模式;主题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15)参见拙文《从忠奸斗争与复仇意识看屈原对伍子胥的理解认同》,《孔子与先秦儒家复仇观初探》,载《广西社会科学》 1994年第5朗.《孔子研究》1995年第3期。
- ②⑦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下册.周先庚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年版,第415页.第408页。
-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 ④梁漱演《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237页。
- ⑤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
- ⑥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卷上。
- ⑧⑨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第65页,第197页。
- ⑩(14)《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页,第597页。
- (11)林纾《(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序》。
- (12)《东方杂志》第二卷第八期。
- (13)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0~20页。
- (16)天然痴叟《石点头》卷一。
- (17)转引自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