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变迁看近二十年网络文学的发展Development of Network Literature in Recent 20 Years from Perspective of Concept Change
刘志慧
摘要(Abstract):
文章梳理并分析了网络文学在这二十余年中的概念变迁和典型变化,网络文学由最初的写在屏幕上的传统文学,到文学网站的类型小说,再到如今的虚拟空间的二次元网文,背后主要是网络媒介功能的变化。只有主动介入网络空间,才有可能掌握选择权,这对学术研究和大众文化发展同样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文学;概念;网络性;文学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志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热的“冷思考”[N].文艺报,2017-4-26(5)
- [2]袁红涛.突破与转型: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二十年的历程[J].济南大学学报,2018(5):96-101.
- [3]李洁非.Free与网络写作[J].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1(1):37-38.
- [4]余华.网络和文学[J].作家,2000(5):7.
- [5]蒋述卓.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J].中国文学研究,2000(4):25-28.
- [6]葛红兵.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生长点[M]//徐俊西.世纪末的中国文坛: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位作家十部作品审美评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38.
- [7]陈海燕.网络小说的兴起[J].小说评论,1999(3):31-35.
- [8]杨新敏.网络文学刍议[J].文学评论,2000(5):87-95.
- [9]杨晨.网络文学的内涵、创新及写法[M]//周志雄.网络文学研究(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33.
- [10]马季.网络文学的此在和未来[J].创作评谭,2009(5):7-12.
- [11]于音.《告别薇安》:一部个性化的言情小说[J].戏剧之家,2015(15):221-223.
- [12]刘利凤,李丹丹.虚幻与漂浮中的孤寂———论安妮宝贝的小说《告别薇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11):93-95.
- [13]张登林.“网络文学”命名的草率与内涵的无区别性[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90-93.
- [14]陈定家,唐朝晖.网络文学:扬帆出海正当时[J].文艺争鸣,2019(3):152-156.
- [15]鲁捷,王粤钦.论网络文学概念及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173-174.
- [16]邓国军.网络文学的定义及意境生成[J].文艺争鸣,2006(4):63-65.
- [17]孟繁华,周荣.文化消费时代的新通俗文学———新世纪类型小说的叙事特征与消费逻辑[J].探索与争鸣,2011(4):69-72.
- [18]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D].北京:北京大学,2011:19.
- [19]邵燕君.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经典性”[J].北京大学学报,2015(1):143-152.
- [20]邵燕君.网络时代:如何引渡文学传统[J].探索与争鸣,2015(8):113-116.
- [21]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基点及其语境选择[J].河北学刊,2015(4):96-99.
- [22]邵燕君,周志雄,庄庸,赵斌.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形态—关于网络文学的对话[J].名作欣赏,2015(34):83-91.
- [23]卢冶.网络文学的“界碑”与“症候”[J].文学评论,2019(3):2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