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烙印:大历史背景下新诗的产生与发展(1916~1936)The engender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oe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story (1916~1936)
刘训华
摘要(Abstract):
对于新诗问题的研究,以前大都是从纯粹的文学角度出发。现加入历史的视野,通过对于新诗产生的大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来探讨新诗在1916~1936年之间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在这20年里,新诗逐步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社会化,中国20世纪初风云跌宕的社会环境,是其产生的最现实性背景。新诗所追求的那种个性自由、解放,是大历史背景下个人主体意识进行的不断诉求的结果,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诗歌领域的反映。
关键词(KeyWords): 新诗;大历史;社会化;产生与发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新诗发展与社会思潮的演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050011
作者(Author): 刘训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 [2]梁启超.南学会叙[M]//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上海:中华书局,1936.
- [3]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J].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1920,(4).
- [4]李怡.重审中国新诗发展的启端———初期白话诗研究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2).
- [5]章永林.论新诗(1917~1949)历史发展的分期[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 [6]苏雪林.胡适的《尝试集》[EB/OL].http://www.po-emlife.com:9001/Wenku/wenku.asp?vNewsId=75,2005-12-12.
- [7]公木.新诗鉴赏辞典.序言[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