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On the Economic Theory Founda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陆媛,张同健
摘要(Abstract):
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决定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传统的经济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不能够有效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性的理论支持。现代经济学强调了人的利他性思想,将互惠性偏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和谐社会;行为经济学;“帕累托”状态;演化博弈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7BJY017):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研究
作者(Author): 陆媛,张同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江苏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6):12-19.
- [2]陶一桃.关于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2006,(3):10-14.
- [3]蒲勇健.建立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委托—代理模型:物质效用与动机公平的替代[J].经济学季刊,2007,(10):297-318.
- [4]刘敬伟,蒲勇健.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互惠——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J].当代财经,2008,(4):31-35.
- [5]蒲勇健.植入“公平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来自行为经济学的一个贡献[J].当代财经,2007,(3):5-11.
- [6]田国强.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J].经济研究,2007,(3):13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