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形象建构的认知视野与文化阐释Cognitive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LU Xun's Image
吴翔宇
摘要(Abstract):
鲁迅形象建构的内在机制是鲁迅精神资源的确立及扩散,其生成的逻辑基点是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形象范式"的找寻。历代学人的学术阐释丰富和延展了鲁迅形象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误读"现象。不同文化语境的烛照则使"鲁迅本体"被构织成为文化场域中有机构成要素,呈现出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特性的鲁迅形象。
关键词(KeyWords): 鲁迅形象;精神资源;认知视野;文化阐释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鲁迅形象’研究”(13YJC751062)
作者(Author): 吴翔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朱寿桐.鲁迅精神资源的确认,鲁迅研究月刊,2002:6.
-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698.
- [3]彭定安.鲁迅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7.
- [4]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0。.
- [5]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89.
- [6]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9.
- [7]陈方竞.鲁迅与浙东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21-29.
- [8]王嘉良.地域人文传统与浙江新文学作家群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9(4).
- [9]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鲁迅研究月刊,2001(2).
- [10]姜振昌.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中国社会科学,2001(3).
- [11]吴秀明,尹凡.“故事新编”模式历史小说在当下的复活和发展,文艺研究,2003(2).
- [12]吴翔宇.鲁迅的历史叙事传统的建构与延传,文艺争鸣,2012(4).
- [13]叶继奋.“最理想人性”:伦理批评中的至善追求———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伦理学阐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 [14]温儒敏、陈晓明.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43-250.
- [15]陈国恩.鲁迅的经典意义与中国形象问题,学术月刊,2010(11).
- [16]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鲁迅研究月刊,2001(2-6).
- [17]桑逢康.现代作家日记研究———以胡适、鲁迅、郁达夫为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 [18]温儒敏.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北京大学学报,2001(4).
- [19]秦弓.鲁迅.“华盖运”何时休,鲁迅研究月刊,2000(6).
- [20]王卫平.鲁迅接受中的误读与曲解、攻击和辱骂现象研究,三峡大学学报,2002(5).
- [21]陈漱渝.鲁迅的红色、灰色和本色,鲁迅研究月刊,2011(9).
- [22]张福贵.经典化理解:当下鲁迅研究不可缺少的主题,鲁迅研究月刊,2004(7).
- [23]陈国恩.寂寞中的守望———消费时代的鲁迅和鲁迅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5).
- [24]乐美儿,邵有学.现代浙籍诗人诗歌翻译与中国诗学的嬗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