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思想政治教育

  •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转变

    宋一;

    新的形势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新的观念。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五个转变:在价值取向上,从狭隘视野到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在工作重点上,从重视理论建树到面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转变;在目的上,从"知之"到大学生"笃行"的转变;在体制和机制上,从简单工作到建立健全互动开放工作系统的转变;在成效上,从短期效应到注重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理论的探讨和工作推进的互动作用。

    2008年06期 v.21;No.8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宁晓菊;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对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相辅相成的思路:关注各种社会思潮,辩证分析其价值与局限,消除其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理论说服力、信仰吸引力,强化其在大学生中的话语主导权。

    2008年06期 v.21;No.81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12 ]
  •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综述

    吴三三;刘晓杰;

    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研究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有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表现形式、领域发展、实现过程等方面来系统梳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论争的梳理,肯定其成绩,斟酌其不足,进而提出一些新观点,达到对深入研究有所裨益的效果。

    2008年06期 v.21;No.81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3 ]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社会学研究

  • 和谐社会与农民工平等就业——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

    杜毅;

    目前,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农民工没有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导致他们面临更多的就业困难和生活风险。城乡不平等的就业制度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

    2008年06期 v.21;No.81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出结构与支出效率

    贺汉湘;

    财政支出的区域分配和财政支出在公共产品之间的分配都会影响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率,因此,应该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

    2008年06期 v.21;No.81 20-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8 ]
  • 国外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根源探析

    申海龙;

    当前,民主社会主义为何受到国内一部分人的热捧?又何以在东欧、西欧、前苏联传播泛滥?其中有深厚的社会历史、经济、阶级和认识论根源。民主社会主义是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在中国搞民主社会主义既没有历史的前提,也没有现实的基础。

    2008年06期 v.21;No.81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0 ]

经济研究

  •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态和谐

    王丽娟;

    生态和谐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基础。实现生态和谐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的措施有:尽快完善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建立部门、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支撑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个体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全民绿色消费共识等。

    2008年06期 v.21;No.81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1 ]
  • 发展绿色运输,促进绿色物流

    杜丽娜;

    以发展绿色运输为视角,切入对绿色物流的研究,分析我国运输现状,揭示了绿色物流理念下我国绿色运输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寻找我国绿色运输的发展途径。如实施多式联运、共同配送和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等,利用ITS,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条道路的使用情况及拥挤情况,从而选择最短、最畅通的路线进行运输;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运输的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资源成本,运用运筹学理论,多属性决策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在绿色物流理念下选择运输方案问题进行定量的研究,使用操作性强的层次加性加权法形成较为优化的数学模型,以使企业可以较为科学地进行运输方案的选择。

    2008年06期 v.21;No.81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8 ]
  • 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网络形象的塑造

    罗立明;沙轩;胡涛;黄锐;

    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的载体,逐渐成为企业网络形象塑造的重要渠道。本文讨论了电子商务时代塑造企业网络形象的意义,分析了企业网络形象的传播特点,提出了企业网站形象塑造的策略。

    2008年06期 v.21;No.81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法学研究

  • 我国标准化法律问题的再思考

    尹国梁;

    标准的存在源于生产和贸易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下标准的贸易性得到极大地重视。标准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对于标准的基本含义、分类、法律属性,其与技术法规的区别联系,以及标准的规范性效力,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司法实践的衔接等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8年06期 v.21;No.81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8 ]
  • 国家豁免若干问题辨析

    彭思彬;

    关于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适用范围,"限制豁免论"正在逐步取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04年12月2日第59届联大通过的《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也采纳了"限制豁免论",并规定国家在8种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管辖豁免。虽然我国也签署了该《公约》,但由于其关于上述有关8种不享有豁免的诉讼行为的规定多数比较原则,许多概念不够明确,有待进一步厘定。而如何解释和适用这些例外规定,还缺少统一的标准,并且公约还未生效,我国法院应按照本国实践尽快制定我国的《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法》,其中,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国有商业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我国国情利害攸关,本文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以及公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粗浅地探讨。

    2008年06期 v.21;No.81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7 ]
  • 浅析我国国际民事管辖权制度及其完善

    孙玉中;

    本文首先对我国国际民事管辖权制度进行了论述评析,然后结合国际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以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2008年06期 v.21;No.8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3 ]
  • 论行政诉讼中的维持判决

    蒋娟;

    维持判决作为现行行政诉讼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判决形式,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而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有必要分析当时的立法背景和制度中的不足,并以驳回诉讼请求判决来全面代替维持判决。

    2008年06期 v.21;No.81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0 ]
  • 论村民行政诉权

    王琪;徐国聪;

    法律对村委会的行政诉讼被告主体地位规定不明确,仅把村委会的部分行为纳入民事诉讼的范围,易形成诉讼上的盲区。村民自治权对村民来说是一种内部的公共权力,村委会可以被看做是村民自治组织的执行机构,故村委会行使村民自治权的行为也具有公共权力的性质。笔者认为,只有将村委会行使村民自治权的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才能更好地保护村民的行政诉权,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农村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对村民行政诉权保护方面的研究。

    2008年06期 v.21;No.81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虚假广告荐证人法律责任的反思与建构——基于综述分析基础上的展开

    谭金可;杨曦;徐遇金;

    现实生活中,名人做荐证广告事后被证明为虚假广告的事例不断被媒体曝光。名人虚假荐证广告是否担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暴露出了《广告法》中虚假广告荐证人法律责任的缺失,这不仅造成了很多明星荐证人的言行不慎和随意代言,而且给法律实施带来了难题。因此探讨虚假广告荐证人法律责任及其相关法律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08年06期 v.21;No.81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6 ]
  • 论信用证规则中的“五付”——承付、兑付、议付、偿付、代付

    沈革新;杨焱;

    关于信用证规则中的付款,国内论文和著作有承付、兑付、议付、偿付、代付五个概念。本文对这五个概念进行了分析,在弄清其各自含义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以期对信用证规则的学习、应用有所帮助。

    2008年06期 v.21;No.81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4 ]
  • 利益平衡下的彩礼返还制度研究——兼论嫁妆的返还

    李志浩;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虽然对彩礼的返还作出了规定,但由于规定过于简略,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我国法律并未对嫁妆的问题作出相应规定。本文从利益平衡的角度讨论了彩礼的范围、性质和彩礼返还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关于完善彩礼和嫁妆返还制度的立法建议。

    2008年06期 v.21;No.81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49 ]

文学研究

  • 浅析陶渊明偶像的形成原因

    梁斐;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犹如偶像的文人形象,这一形象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魏晋时代思想背景的影响,陶渊明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作品风格,以及后世接受者在其对陶渊明接受过程中所显现的选择性特点,对陶氏偶像形成发生了一定的作用。从这三个方面阐述陶渊明偶像的形成原因。

    2008年06期 v.21;No.81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血性与理性交织的秩序——论《水浒传》的儒、侠文化形态

    周勇;

    《水浒传》复杂而矛盾的接受史源自于该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大体而言,儒文化和侠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主干。基于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和基于感性冲动的侠客文化,既矛盾又统一地存在于宋江等主要人物身上,使个体的心理结构呈现为一种血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秩序。这是《水浒传》中儒、侠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

    2008年06期 v.21;No.81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2 ]
  • 辽沈战争与清代通俗小说的宝物崇拜

    刘卫英;

    明代国人对先进兵器的需求,有了事关国运家运的迫切性。外来火器,在明末辽沈战场上发挥了举国震惊的威力,也受到具体操作者素质、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清代通俗小说的描写却依旧承袭道教和民间秘密宗教中的法术,叙事偏重在以辉煌的结局强调宝物的威力,缺少一种战争工具本身的技术性展示。小农经济下的平民心理,考虑的依旧是眼前易于操作,并不真正关注具体操作过程和操作者素质,把事情简单化和理想化了。同时,将宝贝兵器视为百试不爽的万能法宝,也极为形象地状写出人们受到时代、观念积习的限制,在先进兵器期盼方面的局限性。

    2008年06期 v.21;No.81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形态——鲁迅、施蛰存历史小说比较论

    桂晓东;

    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鲁迅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鲁迅的历史小说,表现出深广的现实社会内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侧重表现个体人物自然性心理冲突;两位作家创作意旨、手段、切入点、文化个性之差异体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

    2008年06期 v.21;No.81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7 ]
  • 私人空间的消逝——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乡村生活书写

    吴玉玉;

    "十七年"文学所再现的空间是一种打破了公私界限的空间,或者说是一种几乎没有了私人空间的空间。无论是劳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占据,还是由于目视所导致的个体私人行为的转变,我们都可以发现乡村社会中公、私空间界线的消逝——公共生活空间的无限延伸侵入了农民私人生活领域,并使后者在一种不合法的名义下自行引退。这反映了个体农民与国家之间更紧密关系的建立,也昭示着一种国家全面掌控个体生活的趋势。

    2008年06期 v.21;No.81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2 ]
  • 第三届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立;慈兆舫;雷鸣;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2008年06期 v.21;No.81 78-7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2 ]
  • 伍家沟村、耿村民间故事中的民间信仰比较研究

    郑春元;钟晓新;

    伍家沟村与河北耿村民间故事中都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两村民间故事所反映的民间信仰有同有异,相同的主要内容有:鬼魂信仰,精怪信仰,命运信仰等;不同的内容主要有伍家沟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民众的巫术信仰、成仙信仰,耿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天神信仰、水神信仰,两村不同的民间信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两村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两村处在两个不同文化圈所致。

    2008年06期 v.21;No.81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1 ]
  • 大跃进民歌运动发生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董丽娜;

    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不仅仅是主流意识形态单方面诉求的结果。民歌作为一种具有深层蕴含和多种功能的特殊文学样式,它的功能性因素同权力话语的时代要求实现的高度契合也是导致大跃进民歌运动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8年06期 v.21;No.8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5 ]

语言研究

  • 洪堡特与认知语言学——语言世界观与语言体验论之比较

    王艳伟;

    语言世界观是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体验论是当今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派的语言哲学思想。文献中已有很多人讨论过洪堡特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的影响。关于洪堡特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还讨论不多。本文从语言的统一性和创造性、语言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语言的语义取向和文化功能以及语言对比研究四个方面对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论逐一作以比较,发现认知语言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洪堡特语言学思想的传承。

    2008年06期 v.21;No.8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很是X”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

    张金圈;

    "很是X"结构能够在句中充当谓语、补语、修饰语等多种句子成分。"很是X"的语义功能是对X的高程度量进行主观肯定和确认,这可以从其对否定、情态、疑问等语法范畴的适应性上得到反映,"很是"可视为一个"程度——语气副词"。

    2008年06期 v.21;No.81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0 ]
  • 兼语式中的空主语与合并的控制理论

    武瑞丰;武瑞红;冯自飞;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句式之一,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界最具争议的焦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作为一种特殊句式加以研究,认为此种结构句式不同于印欧语言的基本句式,有兼语成分的存在,而V1和V2充当句子的谓语。如果有兼语的存在,此种句式是否违背了普遍语法中的论旨关系准则。本文将用Young-Sun Kim(2003)控制的合并理论对兼语式结构作统一的解释。

    2008年06期 v.21;No.81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1 ]
  • 中国旅游宣传资料中文化图式的翻译

    刘文兰;

    在翻译中国旅游宣传资料时,材料中的文化图式经常给译者带来很大的困扰。本文从图式理论的角度,试图分析翻译文化图式时常见的问题,并讨论相应情况下的应对策略。

    2008年06期 v.21;No.81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3 ]
  • 论衔接理论在时政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王恒;

    从句子和篇章的层面,探讨在确保词语翻译准确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译文质量。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节选内容的衔接纽带进行定量分析,应用Matlab软件将其量化,比较了两篇译文衔接的差异,直观地体现了衔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通过上述分析,提出在汉英时政翻译中,应采取形式最大保留、意义整体把握和衔接功能对等等策略,以确保译文的达意、连贯和流畅。衔接手段使时政汉英翻译在行文上更加符合英文规范,其应用对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008年06期 v.21;No.81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6 ]
  •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

    潘佳麟;

    语言美是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道德、人格、情感、知识、审美心理等,总要借助语言外形表现出来,同样,一个人的语言也表现其内心活动的内容。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语言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2008年06期 v.21;No.81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8 ]

高职教育研究

  • 心理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

    祝耸立;

    在当前职业教育课程论中,存在着学科课程论与项目课程论之间、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他们各有优点和不足。技能培养有其心理逻辑,应依据这种心理逻辑建构职业教育课程,这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008年06期 v.21;No.81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从社会对会计的需求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郝一洁;陈丽琴;兰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职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该适应会计职业的要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2008年06期 v.21;No.81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65 ]
  • 英语口语评价综合化的设计

    罗静;

    探讨了英语口语评价的必要性及其现状,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口语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对英语口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反拨作用。

    2008年06期 v.21;No.81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4 ]
  • 高职院校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偏差及解决措施

    张伟;彭志南;

    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在高职院校的各专业课程中已普遍应用,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生搬硬套地"借用"课件、黑板搬家式照屏宣科、信息爆炸式灌输知识、过于花哨地表演课件、用仿真模拟取代实训等。解决上述偏差的措施是:处理好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处理好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建立科学的课件评价体系。

    2008年06期 v.21;No.81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