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婷;王彦飞;
英国以学习单元衔接为载体,以学分转换为基础,实现中高职教育无缝对接。德国通过分流机制和核心阶梯式综合课程,实现中高职、普职教育融会贯通的双元制。在我国,中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日益凸显,通过比较,发现英国和德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具有各自的特色且十分完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018年02期 v.31;No.13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9 ] - 朱宏捷;
供给侧是目前经济学领域的一种供给方面,相对于需求侧,在我国经济出现结构性危机的时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成为了推动经济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经济领域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理论同样适用于目前的高职教育领域。本文在对经济视角下高职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研究,从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供给、职业生产实践供给等方面,提出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创新策略。
2018年02期 v.31;No.137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姜燕;
创新发展思政实践教学是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思政课参与度、增强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为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018年02期 v.31;No.137 8-1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9 ] - 任清华;
分析传统工艺的现实困境提出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紧迫性,分析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优势以及契合点,论证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可行性,提出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工作路径。
2018年02期 v.31;No.137 11-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李传伟;李怡;
文章阐述了现代学徒制利益主体的构成,分析了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以及各利益主体在获取各自利益时产生的问题,给出了平衡各利益主体的策略: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和干预作用,以平衡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学校在改善自身办学条件的同时,也应考虑企业的需求;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生(学徒)要德技并行,认真履行协议。最终达到利益共赢,推进现代学徒制稳步发展。
2018年02期 v.31;No.137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8 ] - 刘武周;王成琼;秦敏;张昊;
开展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本文以丝路-内江职业教育集团为样本,分析了地方性职业教育集团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8年02期 v.31;No.13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付海龙;王洁;
从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所在新时代面临的困境,即:认知困境、教困境、导向困境等入手,分析了所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从顶层设计、"课程+活动"的体系建设以及平台建设等三个方面,初步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职校园的工作思路。
2018年02期 v.31;No.137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7 ] - 卞平;李爱萍;李军;
分析了当前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受制于本科学科系统模式的问题,明确了制造类专业3+2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应五年一体化设计,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术技能培养的要求,最后就制造类专业专本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模式等的设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18年02期 v.31;No.137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2 ]
- 凌高锦;
一般来说,一部西方的刑罚学说史就是报应主义和目的主义世代对峙的历史。而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报应主义和目的主义各自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本文立足于刑罚正当性角度,通过对报应主义和目的主义的历史沿革、理论内容以及价值取向的全面、深入分析,就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理论梳理和评说。
2018年02期 v.31;No.137 38-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4 ] - 周晔;
现代社会,人格权商业化迅速发展,人格性与财产性相互交融,人格的财产利益属性已为社会实践所证成。我国现行法虽固守传统人格权理论,但仍有纳入人格财产利益的法律空间。经比较法的分析,结合中国法律现状,建议采纳区分人格利益为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分别加以保护、宪法人格权和私法人格权协同运作的一元双轨体制,并对死者人格财产利益采用直接保护模式,以形成完善的人格财产利益保护机制。
2018年02期 v.31;No.137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9 ] - 涂倩;
目前我国尚未设立后位继承制度,在现有体系下只能适用附负担的遗嘱继承之规定,但未能充分实现遗嘱人真实意愿。对于是否引进该制度理论界有着不同的意见,通过对一则典型裁判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后位继承制度与附负担的遗嘱继承两种制度的区别,同时借鉴比较法,对我国未来设立后位继承制度提出立法建议。
2018年02期 v.31;No.137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8 ]
- 陈逸鸣;
林庚的《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指出,当社会发展较好、充满希望时,更容易出现浪漫主义,并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论证,得出陈子昂诗歌和建安风骨属于浪漫主义的结论。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论证了建安时代的主流是战乱而非发展;建安文学不是平民文学,而是名士文学;陈子昂诗歌与建安文学一样,既关注现实、悲悯苦难,又雅好慷概、高扬理想。本文最后反思、批评了古代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二分法的缺陷。
2018年02期 v.31;No.137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张军强;
曹丕的《典论·论文》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新特点,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之作。但在文论造诣的同时也微妙的利用文学说辞道出对士人们的诱导,具有消解士人建功立业的抱负之政治意图。
2018年02期 v.31;No.137 60-6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2 ] - 马晓华;
丰富的军旅生活的经验,不仅为严歌苓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而且也为她很好的了解军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严歌苓用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刻画了很多军人形象,一方面,她笔下的军人既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典型形象,可以按照不同的形象特征把他们进行归纳分类。而另一方面,这些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军人形象,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性。
2018年02期 v.31;No.137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周彬彬;
《师父》建构了一个迥异于传统武侠电影的新型武侠世界,其中蕴含着浓重的末世情调。传奇武侠走下神坛,被还原消解为武人;崩坏变质的行业规矩令武林江湖沦为逐利场;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武学走向穷途末路。不仅是武林,旧时代以及托身于旧时代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消逝。徐浩峰用末世江湖的心态与价值观为"逝去的武林"谱写了一曲挽歌。
2018年02期 v.31;No.137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5 ] - 赵科;
《无问西东》以宏观历史叙事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百年清华的历史变迁,真实地还原了国家、学校以及个人在命运抉择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与艰难,探讨了自我生命意识觉醒的存在主义命题。
2018年02期 v.31;No.137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