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一洁;李南峰;罗芸红;
专业调研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起点。目前专业调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料堆砌较多;调研目的偏重于专业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必须从四个方面加强专业调研工作: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加强对专业调研工作的规划和保障;增强调研的目的性;不断提高专业团队的调研能力。
2012年05期 v.25;No.10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8 ] - 蒋易强;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并逐步得到广泛实施。但是,仍存在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理解不全面,甚至对其理论提出质疑的现象,导致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一些偏差。为此,进一步分析工作过程的两层内涵,全面理解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内涵,对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05期 v.25;No.104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胡翔云;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要根据胜任的工作、适应的工作和发展的工作分别确定,以提高课程标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厘清课程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点是提高对接"精度"的关键,提出了课程标准的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具体对接点及其实现方法。基于岗位知识和技能点的课程标准、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和基于项目的课程标准是课程与岗位要求对接的三种典型模式。一个专业的每一门课程标准不应硬性规定采用同一种模式,而应根据课程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模式。
2012年05期 v.25;No.104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72 ] - 姜燕;
政府、学校与企业三方联动,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但目前三方联动存在问题,不能有效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只有通过"立宪"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的质量型人才、打造"三高"师资队伍等途径,实现政府、学校与企业三方联动,才能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2012年05期 v.25;No.104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5 ] - 何应林;陈丹;
运用非结构型问卷对60名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关于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被调查大学生对创业的含义,创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能力及其获得方法,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形式和师资等问题有较好的认识,但具体到个人,他们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准确,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为了增强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从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对象、教育形式和师资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2012年05期 v.25;No.104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1 ] - 程亚兰;张萍;
近年来,职业教育这种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就业教育,是"老百姓身边的大学"。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和教材已经不能满足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行动体系对课程和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本文通过对学科体系和职业行动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和教材开发作比较,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2012年05期 v.25;No.104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余莹;马俊林;田原;钱美荣;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工作者在接受并吸取先进的理念、理论和方法后,如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教学改革,使之符合本地本校本专业的现实情况,成为广大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高职高专本土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保障措施。
2012年05期 v.25;No.104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石杰;
王树军将其创作的河床凿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他的短篇小说多以由乡村进入城市者的生活为题材,表现底层人的生存苦难是其写作的重点。然而其笔墨又不局限于对苦难的书写,而是在苦难的叙述中挖掘人性的闪光点。底层文学常见的平面化倾向因此而得到了突破,底层人物形象也以其鲜活的质感而具有了审美意义。
2012年05期 v.25;No.104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王领妹;
积极娱乐视角联系故事流传过程中观众读者的娱乐和精神需求对人物形象形成产生的影响,考察人物动作的逻辑和内涵,把握人物性格和典型意义。在积极娱乐视角下,张生形象作为文化消费和审美的对象,其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是天才作家在积极娱乐作用下,对民间长期集体创作的琢磨激扬而成,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本身和全剧的娱乐效果,而且充溢着理想人格的魅力。张生是理想典型,其典型意义在于不满现状,反抗束缚,用真心志诚和知识智慧征服环境,追求美好生活,是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要求的体现,这也是其魅力所在。崭新的张生形象也因为契合了观众读者的积极娱乐需要唤起更深刻的共鸣,得到超越时空的喜爱。
2012年05期 v.25;No.104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9 ] - 陈恒新;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是士人隐逸山水的产物。山水之美和士人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融合,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美。从先秦的比德山水,探寻山水中的哲思;到秦汉时期对山水的客观摹写,再到魏晋南北朝,融主观情感于山水之中,山水文化才真正独立存在,展现它独特的存在个性。
2012年05期 v.25;No.104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5 ] - 张啸;祝子媛;
月亮以其独特的形象和丰富的寓意,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作家的喜爱和重视,并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常见的文学意象。本文以老舍和张爱玲为例,通过比较两人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异同,分析其差异背后的原因,揭示出月亮这一古老的文学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现当代文学中新的发展变化。
2012年05期 v.25;No.104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欧阳艳阶;张明;
《WEB程序开发》学习领域以其内容跨数据库、开发工具、运行平台等特点而成为信息技术专业的重要岗位能力构成要素。本文对《WEB程序开发》学习领域的考核内容选取、考核方法与手段、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既考核职业岗位所需专业能力要求,也考核职业岗位所需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要求的考核思路,同时也给出了针对三个学习情境的完整的考核方案。
2012年05期 v.25;No.104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4 ] - 何玲玲;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公共课程已掀起改革浪潮。如何通过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与改革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应用写作实际教学现状分析,提出"融入式"教学模式,阐述了该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方法。
2012年05期 v.25;No.104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6 ] - 余莉;蒋玉芳;胡蕊;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对学生行动的导向,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社会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课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中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取得了一定成效。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通过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服务于所教系部,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同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提升个人素养。
2012年05期 v.25;No.104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6 ] - 熊烨;李广明;
课堂教学是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而课堂提问无疑又是增强教学互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技巧的提问,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出纳实务课程教学的提问技巧。
2012年05期 v.25;No.104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