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艺宣;
在时代和命运的双重作用下,史铁生逐渐脱离题材宏大的现实主义写作转向回归心魂的“写作之夜”。“写作之夜”是他创作后期独创的极富主观色彩和创造情怀的概念,也是最能表达他写作思想与写作状态的概念。在史铁生的创作中,心魂与“写作之夜”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写作之夜”是对心魂的聆听与跟随,心魂不仅是“写作之夜”要表现和记录的对象,更是“写作之夜”的创作源泉和结构形式生成的依据,对史铁生后期创作的人物、语言、文体方面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写作之夜”也是走向内在心魂的倚仗,使史铁生的写作在思想的深邃性、艺术追求的纯粹性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2023年01期 v.36;No.166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白宇枫;
杨荔钠作为中国女性导演,以其敏锐的视角在创作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她创作的剧情长片“女性三部曲”——《春梦》《春潮》《妈妈!》(原定名《春歌》)中,通过探讨家庭关系中的女性,直面女性不同阶段的苦乐,用日常叙事化的创作手法塑造出追求自由、独立的中国女性形象。作为现实主义电影,“女性三部曲”对于女性题材电影的探索与创作有重要的意义,亦存在着对现实主义电影开创性的尝试,并摆脱了对现实主义既定理解。
2023年01期 v.36;No.166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波;
许鞍华具有“张爱玲情结”,所以会三度改编张爱玲小说。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影视改编本身具有极大的艺术风险,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较高,其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风格,被称为“张爱玲体”,影视转译很难捕捉其风格特征。张爱玲小说大体可分两类,前期多为心理分析小说,风格浓艳,后期多为世情小说,风格平淡,比较适合改编的是第二类作品。在已出六部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中,《色,戒》《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较具创造性,取得成功,而《第一炉香》《倾城之恋》《怨女》较为平庸。
2023年01期 v.36;No.166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石凤丽;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历来受文艺界重视,近来电影版《第一炉香》在内地上映后引起了众声喧哗。电影与小说原著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心理刻画等方面有所差异,这种改编必然带来相应的得失,这是影视改编必须承担的后果。此次改编实现了色彩和声音层面的精细,但也在某些程度上带来了人物和主题的偏移。以个案分析为基础描述影视改编的得失,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更多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提供思路和视角借鉴。
2023年01期 v.36;No.166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