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高职研究

  • 构建智慧化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胡昌龙;罗立明;陈方亦;

    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化校园建设为例,依托智慧化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贯通研发与应用关键环节,提出构建集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校园“产教共同体”的建议,以期为数字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37;No.17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 ]
  • 对接工程机械产业链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易杰;

    工程机械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对接工程机械产业链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工程机械产业链对接智能制造专业群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岗课赛证”融合,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保障智能制造专业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对接工程机械产业链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37;No.172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的价值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郑水祥;王宏超;谭凯;

    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是一种多主体参与、多维度互补、多方法结合、多平台共享的新型教育评价方式。本文围绕高职学生增值评价的价值内涵特征:结构全面性:关注学生发展始末;评价多元性:落实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协调发展性:需瞻“前”顾“后”;运用灵活性:模型分析工具的科学拣择,基于当前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中现实困境,分析原因,提出高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要坚持评价引导的强化: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评价过程的规范:实现评价主体的联合构建;关注评价分析模型的选择:优化学生数据的处理与分享。

    2024年01期 v.37;No.172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机理、困境及策略

    罗霞;

    数字化时代,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课程转型问题成为改革的热点。数字化转型对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而言存在两个机理,一是数字化赋能课程革新,二是数字化赋能课程转型。但是,当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中仍存在教育技术的滞后性、授课观念的传统性、课程内容的混乱性与校企合作的浅显性等困难。基于此,提出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策略,一是加快技术引进,促进课程升级;二是驱动观念转变,促进课程更新;三是重构知识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四是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课程衔接。

    2024年01期 v.37;No.172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面向东盟“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师资培养探索

    庞芳;刘振平;

    东盟“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有着中文教育支撑正向、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程度高、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但在师资培养上面临着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的专业性单一、专业教师培养或转型周期长等困境。企业孵化、产教融合;依托“互联网+”建设汉语学习新平台;深化学历教育,加快专业师资发展一体化建设;一国一策,打造国别化的专业教师;根据产业需求,国内外分区培养是解决东盟“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师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024年01期 v.37;No.172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二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演进与展望——基于 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肖祯怀;

    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资料,应用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对2002年至2022年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议题、关键时期及演进脉络。研究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构建与管理、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创新、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培养、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研究归纳了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趋势提出了前瞻性展望,旨在为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发展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借鉴。

    2024年01期 v.37;No.172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十堰经济文化研究

  •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及其“基本隐喻”

    李娜;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以“根本隐喻”为主调,以“基本隐喻”为伴音,构成相生位域。后者的关键点位在于“兄弟”和“家族”。“兄弟”型插段,多体现为“对冲意象”和“牺牲意象”;“家族”型插段,又楔入了“周期意象”和“循环意象”。这些机能型段落,一并推动着故事本体及寓意的流变与移叠。

    2024年01期 v.37;No.172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十堰市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研究

    王厚兵;高静;

    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根据十堰市近几年营商环境评价情况,系统梳理了十堰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基础及优势,分析了目前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提出了十堰市营商环境优化路径。

    2024年01期 v.37;No.172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学·影视

  • 融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我”——解读《一个人的村庄》中的叙述者

    何家辉;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刘亮程以富有诗性和元气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田园氛围和理想色彩的乡土世界。在清新的泥土气息,万物的勃勃生机,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我”即刘亮程以具体在场的方式在与大自然为友、坚守乡土文化以及诉说个体伤痛经验上,担任着重要的身份。他借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生存记忆,在作品内外彰显深刻的生命意蕴和生存哲理,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思考。

    2024年01期 v.37;No.172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於可训《鱼庐记》的“内聚焦”叙事

    吕书彦;

    叙述视角的转换是於可训新作《鱼庐记》的一大亮点。小说中想生太爷爷、太爷爷他爹的“零聚焦”叙事,与后几代主角的“内聚焦”叙述视角形成对照,可得出后者具有人物自我发现、自我感受的特点;小说中“内聚焦”与“零聚焦”的转换运用,既有助于体现小说的年代感,也延续了於可训“人”“史”结合的叙述特色。同时,根据人物白鳝在不同时期的叙述视角转变,可看出“内聚焦”叙事的运用与否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较大影响,也可借此一窥於可训小说蕴含于叙事之外的历史反思。

    2024年01期 v.37;No.172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顾桃边缘影像的参与式观察

    闫科旭;宛馨茹;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神翳》等影片构成了顾桃边缘影像的参与式观察。他将自己融入这些边缘人群的生活,了解当代边缘民族文化与人群面临的困境,记录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碰撞后无可抵挡的消逝过程,客观的为观众呈现“边缘人”的精神世界,映射出这些边缘群体对森林、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引发观众对文化与文化、文化与人之间的反思,在无声的观察中展现他对少数民族的人文关怀与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化的诗意呈现。

    2024年01期 v.37;No.172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水形物语》“人鱼之恋”模式看边缘群体“爱”的发声

    张硕硕;

    《水形物语》在“人鱼之恋”的叙事模式下,展示了“同一性”哲学下被压抑的边缘群体的反抗及“爱”所爆发出的突围力量。众多形象构成了“看与被看”的权力场域。象征化的意象与现实有着紧密的指涉关系,“失声”的弱势群体与“水”相伴相随,最终撕开了权力之网的口子。影片并不满足于讲述“人鱼之恋”的故事,而是以生态女性主义的女性立场与后殖民主义的混杂性主体探索二元对立之外的新可能,因而呈现出一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2024年01期 v.37;No.172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爱你!》:老年题材电影的叙事新范式

    徐锦博;

    电影《我爱你!》作为青年导演韩延首部执导的老年题材剧情长片,它以底层“悲喜剧”为叙事笔触,探讨了老人有没有权利爱,如何爱等现实问题。其中,电影中的“老年英雄”价值、作者风格、动物隐喻等叙事方式,都突破了以往我国老年题材电影将老人常规置于主流文化边缘、强调老人心理压抑等叙事方式。而反观韩延导演在该片中,对老人所面对的“亲情与爱情”这一社会现实议题的重新审视,则对今后老年题材电影的艺术审美与叙事方式都具有创新性的参考价值。

    2024年01期 v.37;No.172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法益恢复理论视域下企业环境刑事合规的建构

    阮方晓;袁钰静;

    我国企业环境刑事合规治理中面临着自身属性较为复杂难以追诉、刑事治理在主体认定和后续治理存在困难和现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存在立法与实践缺憾的司法难点。法益恢复理论侧重于事后修复,可以适用于环境犯罪治理,其因与企业刑事合规存在理念上的契合而可以进行结合适用。在未来环境犯罪刑事合规的模式构建中,应首先考虑法益恢复程度和其他因素,明确适用企业环境刑事合规的适用底线,同时推广涉及心理契约模型的多元共治理念作为建构思想,从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角度,分别从人大、检察院、法院的不同主体和立法、公诉、审判的不同阶段出发,综合开展企业环境刑事合规的制度优化。

    2024年01期 v.37;No.172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正>我刊是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前身是《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于2014年第1期更名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我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2024年01期 v.37;No.17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