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富;
通过分析德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高职教育演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高职教育为促进经济增长贡献和增加产业适应性,培育工匠精神的切入途径,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职教育都随产业的发展而进行变革,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各国高职教育都在专业设置和校企合作两方面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但相对而言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融入更加成熟,发展中国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融入处于起步或者不重视的状态。
2017年06期 v.30;No.13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邵翠兰;廖继红;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累科学知识、改进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理论等"科学精神"素养,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现状,探索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精神"素养路径,既是时代发展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7年06期 v.30;No.135 6-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丁琳芝;徐玉成;金航飞;
在创业教育的探索中,一些高职院校发展了学分替代,学分替代是指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所取得的业绩能用以替代相关课程的学分。在实践探索中,学分替代有效地推动了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分析学分替代发展的基础上,就其组织实施及路径选择进行探讨,以期对高职创业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2017年06期 v.30;No.13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石青青;施复兴;
职业能力接续培养是实现中高本衔接、职普融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纽带和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产业提档升级、结构调整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中高本职业能力纵向衔接、职普职业能力横向融通和中高本贯通培养的基本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延续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高本职业能力接续培养的路径:一是提高中高本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契合度,二是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无缝对接,三是制定贯通职业能力接续培养的招生制度。
2017年06期 v.30;No.135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姚家春;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建设意义重大,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明确建设的目标、建设的原则,积极探索建设的内容与评价内容,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开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2017年06期 v.30;No.135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昕;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攻坚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更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期,举办"政府订单班"是人才培训模式创新之举,更是教育扶贫发展之需。只有补齐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才能牵住教育扶贫的"牛鼻子",确保贫困人口彻底、稳定消除贫困。
2017年06期 v.30;No.135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大荣;
教育扶贫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当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近年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植根老区,面向秦巴,对接产业,服务民生"办学理念,恪守"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思路,采取教育引智、产业支撑、多元助力等举措助力扶贫攻坚,有效实现了对帮扶村的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2017年06期 v.30;No.135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碧峰;
当前,扶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切实做出做吹糠见米的实事,对有序、有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可借鉴之法,助推贫困地区尽快精准脱贫。
2017年06期 v.30;No.135 27-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斌;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衡量高校综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高校自身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多年来川北幼专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办学的路子,依托专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校地对接,培养紧缺人才,传承地方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全面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017年06期 v.30;No.135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福奎;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开展"职教扶贫"研究,探索"职教‘洗脑’、融合‘产教’"之路,"唤醒"了贫困村"出列",实现了贫困"摘帽"目标。
2017年06期 v.30;No.135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大伟;
服刑罪犯财产刑履行直接关系到罪犯刑罚的变更和司法机关的公平公正。刑事判决中财产刑和财产性义务判处的瑕疵、刑事判决判项中未明确的财产性义务的履行、考量罪犯财产刑履行中存在的错误倾向等问题是刑罚变更执行中的具体问题,涉及法律认识、刑罚功能、处遇均衡等多个层面,以实证角度探讨制约服刑罪犯财产刑执行难的困境,有利于系统地从制度层面构建完善的刑罚执行及其监督制度。
2017年06期 v.30;No.13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树琪;
醉酒犯罪一直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现象。我国台湾地区在醉酒犯罪问题中引入原因自由行为作为分析的方法,发展出特有的处理与思考。通过对台湾地区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范围、类型以及可罚性依据等问题进行考察,并对比分析大陆地区在醉酒犯罪归责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判定醉酒人刑事责任时注重考察其主观罪过心理、明确醉酒犯罪中主观要素的判定标准两个方面完善大陆地区醉酒犯罪的归责模式。
2017年06期 v.30;No.135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婷婷;
犯罪构成作为认定犯罪的基本模型,刑法理论界对其构成体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对各个体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三阶层体系由于其构建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相较于其他犯罪构成体系具有优越性,应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予以适用。同时,在适用过程中应遵循客观判断优先于主观判断,形式判断优先于实质判断的基本原则。
2017年06期 v.30;No.135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春辉;
非法拘禁导致被害人自杀身亡,行为人是否成立"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理论上存在肯定说、否定说、折中说等观点,上述观点均存在瑕疵,导致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承担的刑事责任相差甚大。对于此种情况,应当引入"不作为"的理论,因为非法拘禁行为使得被害人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行为人对被害人的生命安全负有保护义务,有义务阻止被害人自杀事件的发生,能履行而未履行这种保护义务的,视其主观罪过不同分别成立故意杀人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与非法拘禁罪(基本犯)数罪并罚。
2017年06期 v.30;No.135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封韬;
安乐死是一个涉及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永恒命题。世界各国的安乐死立法也迥然相异。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展过关于安乐死的学术讨论。然而安乐死在我国立法中至今仍未迈出一步,司法实践的案例裁判结果也并不统一。安乐死争议的重点在于,当主体以契约的形式委托医生代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时,这一行为所面临的伦理、道德、刑法等层面的困境。但是,安乐死使临终病人有尊严、无痛苦地死亡,这个层面上安乐死无疑是人道的、有价值的。
2017年06期 v.30;No.13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0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