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志垚;
屈原在《离骚》和《招魂》中,分别塑造了“灵氛”“巫咸”和“巫阳”三个巫形象。一方面,这些巫形象直接来源于原始神话传统,显示了楚地民间盛行的巫风巫俗对屈原的沾染。另一方面,这些巫形象本质上是屈原关于“远逝”“归来”等人生选择的思考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符号化表达,均通过信仰剥离与理性沉思实现了原有内涵的消解,褪去了宗教色彩。《招魂》与《离骚》在巫形象营构上的一致性,体现了屈原创作《离骚》的艺术思维在《招魂》中的延续。
2023年02期 v.36;No.167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建梅;
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对东坡诗词之论尤深。刘熙载对苏轼的评述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认为苏诗渊薮源于老庄、创作中采用“打通后壁说话及翻案”和“空诸所有及无中生有”的方法且诗歌具有“清新旷趣”的风格特点。第二阐述“似花还似非花”为苏词写作的关键、清新为苏词的本色和苏词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刘熙载采用自己对苏轼诗词提出见解、对比并举苏轼和其他诗人、将苏轼诗词作为评判他人作品的标准三种方式表达对苏轼的推崇。刘熙载对苏轼诗词的肯定源于两人在儒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对人生态度和作品创作有共同的旨趣、两人同为至情至性之人和受到清代诗论家论苏诗词风气的影响。
2023年02期 v.36;No.167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佳伟;夏雨;
刘慈欣的作品继承了五四启蒙所强调的救亡、解放、反叛等主题,以期打破人性的麻木。此外,他还试图剥离“启蒙”所带有的工具性、实用性特质,去高扬一种基于现实社会发展之上的科学理性精神。这是从后现代理论的角度,对启蒙以来的现代体系提出质疑而产生的思辨策略,是“不屈服于‘启蒙的讹诈’”态度。刘慈欣借“未来”观照“当下”,将个体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联系,对科学技术发展造成的人性“异化”与人类生存危机这一宏观问题进行了反思。刘慈欣以科学和人性为根本构建起了其小说宇宙背景下的宏大叙事,并以科幻文学为底构建起了一套后现代启蒙话语。
2023年02期 v.36;No.167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邱心仪;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爆,元宇宙电影早已抢在科技之前对其展开了丰富大胆的想象,在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时,当代日本动画电影呈现出了利用一些富有“连接”内涵的文化意向与电影叙事自然融合的倾向并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法避免的相互干涉得到了更多层面的展现。在电影《你好,世界》中,元宇宙因爱而生并在爱中发生冲突最终又被爱所包容,以爱之名的元宇宙叙事不仅为影片中的三层世界各自开启了新纪元,也为我们反思元宇宙提供了新视角。
2023年02期 v.36;No.167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嘉文;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讲述了一个底层小猪妖的故事,这部短片中自始至终贯穿的一个物符号就是葫芦。《西游记》故事与大众媒体的传播形成了两个以物符号葫芦为起点的多级意指系统,这两个系统的涵指分别形成了法力符号和母爱符号,这个意义生成的过程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现代神话、大众神话。这两种符号表面上是偏向于矛盾的叙事,但是其背后有着不同的语境张力,而且共有的底层逻辑都指向了“反英雄”叙事。
2023年02期 v.36;No.167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本期数据